圆点学员SAY Vol.1丨从双非到东大建筑专硕状元,“我,经历了什么?”

2023-11-03 17:11
写在开头
图片
大家好!我是来自某双非高校的G学长,在东南大学建筑学考研中,取得专硕初试第一,复试第一的成绩,初试总分390+。
一直很想从更本质的高度聊聊考研话题,但受限于个人能力和感悟有限,很多东西还很难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,表达出来也不一定能为人所接受。要是只说一句所有科目的通用技法就是素养,那肯定是不负责任的,所以有的时候也必须违背本心直接分享一些具体技巧,但是那些真正吸收得好的,不见得是应试技巧掌握得好的,他们大概率透过技巧感悟出了更一般的规律,从一开始需要别人给出具体的规划与建议,到后来变得可以自发光,并且照亮别人。人生也是这样,不是吗?阅卷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,他们真的会纠结于你具体答的某一个点的是非吗?不一定。尤其是理论和快题,往往是抓一个感觉,从字里行间见到这个人的面貌,他们更想看到真实的你,一个善于思考的你。
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,应试教育就像在训练AI,复习资料就是训练库,所以AI来考试一定可以做的比人好。那人的价值呢?人的价值只能体现在训练库以外的东西,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。

图片

丨某快题剖面,G学长自绘

02
Q&A

Q1:   对于你来说,建筑学考研/跨考意味着什么?

A1:   
考研对我自己来说有一些特殊意义,包含一些执念成分,来源五年前高考结束时那个浑浑噩噩的下午。因为发挥失常,高考留下了遗憾。来到大学亦度过了一段很长的迷茫期,自信心一度被打击殆尽。我想要做些什么,去再次证明自己。虽然现在我会说这些挫折放在人生的尺度上都算不上什么,不读研既不意味着找不到好工作,也不意味着没有未来,但是解开一个心结,可以让以后的行程更加轻松。如果你也同样有执念,那么恭喜你,有执念的人总是可以很轻松地走完全程。
Q2: 既然选择了建筑学考研,为什么A要选择东大建院?
A2:

从区位与城市来说。江浙沪经济发达,环境优美,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,南京本身也是坐拥大量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,历史底蕴深厚。

从学校自身来说东南大学起源于前中央大学,长于工科其建筑学学科评估与清华比肩,皆为A+,学术氛围浓厚,业内认可度很高,因此无论锚专业还是学校都不逊色。如果有心攻读建筑,那会是不二之选。

从报考难度来说其它知名院校,如清华深,浙大,交大等的共同特点是招生人数过少,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同济大学的土建类专业虽然非常强势,但是地处上海,竞争激烈,给分也较低。

综合来说,东南大学最是性价比之选,真正与你构成竞争关系的人数,其实并不多。
Q3: 你的考研复习节奏(时间安排)是怎么样的,四门科目分别占了什么样的比重?
A3:     

我个人由于从大一开始就知道要考研,所以各方面的信息都会关注的比较早,在大二学完了手绘,大三开始接触快题。但这些只是铺垫,真正关键的还是大四寒假开始的一整年系统复习,所以如果你是大四才开始准备,完全没有问题,大三就想提前了解,也是很不错的。考研复习没有一个明确的起始点,上好学校安排的每一门课,打好本科基础,本身也是对考研有帮助的。

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。考前一年的复习先松后紧逐渐加压在复习节奏上,上半年在校复习,时间安排为学校课程和考研事宜对半分,不是太放在心上。暑假过后在南京租了房,开始“全日制”备考,每天上午,下午,晚上各约4小时的复习时间,扣除发呆和摸鱼时间,净含量每天也就不到10小时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2月。考前15天把强度稍微降了一些下来,稍加休息,调整心态,就去考试了(现在回头看其实是因为当时天太冷了早上起不来)。

图片

丨G学长的时间安排丨

各科比重方面,以我个人来说,快题和理论可能各占到全部时间的40%,英语和政治各占约10%,政治复习最早从暑期开始,主要发力在11到12月,大题最早从肖八开始(一般推荐直接背肖四)。另外三门科目的复习是贯穿全年的。尤其要提一下英语,在今年普遍反映英语一比较难的情况下,建筑学专硕英语均分仍然有72.8,并且有蛮多的80+,最高分达到了86。所以对自己有要求的同学,英语不仅仅是管过线,它还可以拉分。
Q4:    如果让你对建筑考研的四科(英语政治快题理论)只提出1-2个你认为最关键的建议会是什么?
A4:
  • 英语:

1)英语单词从应试角度讲,只需要认识即可,不需要会拼写。作文词汇可以单独背。

2)英语分数主要差距在于阅读。要先看题后读文,逐字逐句读是误区,学会一目十行,观其大略,揣测出题人的意图。

  • 政治:

1)关于选择:1000题是比较普适通用的题,此外每年还会有大量时政题,要等到11、12月才陆续推出,到时候可以准备一本错题本,后期反复背。

2)关于大题:不用纠结谁押题押得准不准,光肖四就大概率背不完。所以个人建议只背要点及其关键句,然后学会自己扩写,这样后期会轻松很多。

  • 快题:

1)制图与表现很重要很重要,谁都喜欢看具有秩序的平面和赏心悦目的轴测。建立秩序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方格网里排平面,以一跨柱网的尺度进行形体变化。

2)“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;取乎其下,则无所得矣”。有条件可以看看考注册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,适当把自己学习的对象提高延展一点,会带来更多启发。

图片

配色原则:亮+灰


图片

图片图片

丨几次秋季快题训练,G学长自绘丨

  • 理论:

1)后期一定要根据话题整理素材,形成自己的答题用案例体系,准备好各个话题下自己的基本观点,论述方法。打个比方这个过程就好像电脑的预加载,比到时候即时演算快很多。
2)就像中学写议论文一样,总分总格式,一环扣一环其次必须图文并茂,配图建议勾线笔加描边式投影,让整个图面变得饱满挺立,看起来有秩序。
图片
丨圆点秋季第四次模考答卷,G学长自绘丨
Q5:     考验准备期间哪一个阶段对你来说最重要?为什么?

A5:   

圆点秋季的六次理论和六次快题模考格外重要,因为它是直接面向考试,用来检验的复习成果的。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六次迭代的过程。如果你秋季模考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,取得不错的成绩,最后考试也不会差的。如果到了第三,第四次模考仍然经常做不完,一定要及时找原因,先保证能写完试卷,再提升答题质量,顺序不能搞错。

Q6:   考研的时候你会压力大吗?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?会不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?如果有,是什么支撑你坚持下来的?

A6:   

就我个人经验而言,平时复习的时候不要老想着考试,沉浸进去研究,是不会感受到压力的。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我平时一个人复习,不怎么社交,所以也感受不到周围人传递给我的压力。再加上家里人也都很支持我考研,所以我会感觉到我这个时段就是用来考研的,很安心。但是考研后期的压力还是很大的,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以前有过考试失利阴影的人来说,很怕当年的遗憾再次重演。进入十二月,我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,但还是经常性地焦虑和吃不下饭,到了考前几天,经常是吃什么吐什么,最后干脆不吃早饭了,买了两盒葡萄糖作为替代。最后几天确实会有人打退堂鼓,但是无论怎么说来都来了,考完所有科目是对自己一年努力最起码的尊重。

图片

丨备考期间的手写笔记 / 第一天考完,归途寒风与夕阳丨

Q7:   如果让你给接下来一年考研的学弟学妹给出1-3个解压小建议,会是什么?
A7:   

别人的建议听听就好,什么是适合自己的,往往要遵从自己的本心。解压活动只有一个原则,是随时可以停下来的,不影响自己干正事的。以下提供三个具体的解压方法。

  • 清晰的复习规划和严格的落实是最好的解压
  • 运动,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
  • 和过来人聊聊天,让他们告诉你考研有多不重要

顺便送上一句我在考研时几乎每天都要对自己说的话:“不要总觉得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多么重要,只是你还没有碰见更加让你绝望的事情罢了。当你碰到了,你会发现眼前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”

Q8:   你有研友吗?你觉得一个研友对于你整个考研过程来说意味着什么?
A8:  

我个人比较喜欢独处,整个备考阶段基本上是独来独往,应该说是好坏参半:

  • 好处是任何安排都很自由,不会被干扰,自言自语,沉浸式备考
  • 坏处是很多事情缺乏照应,要担不必要的心思。比如考试几天很怕听因不到闹钟而错失考试,早上去考场打不到车一个人干着急,后期精神压力会比较大。求稳的话找一个研友一起比较好。

但即使是没有固定研友,我还是会和一些复习状态比较相近的同学交流,定期同步一下复习进度和困惑,看看彼此的进展。同一份压力几个人一起承担就会小很多。研友的物种多样性是很丰富的,有人闷声发大财;有人会为攒人品而表现得十分谦虚;有人嘴上摆烂背地里暗自努力;也有人表现出浮躁和渲染焦虑的倾向,需仔细甄别。

Q9疫情当前,有许多小伙伴选择线上复习上课,但也有很多小伙伴租房线下复习,如果你也是,那么你觉得线下复习的优势是什么?如果你不是,线上复习最需要注意什么?
A9  

我是秋季开始租房备考的,原因很简单,我不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,自习室的氛围会明显提高复习效率。而且周围人都准备是考研的,可以看到别人的复习状态和复习进展,这对于打消焦虑有一定帮助,因为当你看不到你的竞争对手的时候,你不知道别人复习得怎么样了,在干什么事情,时间长了难免会感到不安。

图片

出租屋 / 阳后的隔离酒店 / 考场旅馆
Q10大家都说东大建筑考研性价比很高,都说考试题目都比较务实基础,但毕竟是A+院校,现在考完了回过头来看看,你觉得考东大的性价比真的高吗?如果换一个目标院校,你觉得你会付出更少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吗?
A10  
这是很多人会有的想法。先说结论,只要你诚心要考研,不是跟风摇摆,可有可无的状态,那就不会有本质区别。曾经我也想过听取父母的建议,报考本校,这样子似乎更简单也更稳妥,但这是在用高考思维代入考研,它们还是有区别的:
  • 第一,大学最拔尖的一批学生已经通过保研或出国提前走了,他们不会出现在考研赛道上。

  • 第二,考研大多数人都是往上考的,如果你的目标是985院校,你的竞争者其实大多来自普通211或双非院校,实力上和你不会存在质的差别。

  • 第三,考研不同专业之间的竞争烈度不同,会计法硕等专业是比较公认的考研内卷专业,但是建筑、景观、规划专业相对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,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难。

我们经常会发现双非院校的初试榜单里不乏400+高分同学,身边亦有觉得本校易考,不上心复习,最后没能考上的例子。因此,院校难度不直接由院校的档次决定,而由你的竞争者决定,由你的对手的努力程度决定。在考研这个赛道里,谁也不是天赋型选手,你与别人的起点差距其实不大。同样的道理,成功考上东大,也不代表你的实力就一定比报考双非的同学更强,赢的可能只是一份胆识而已。
Q11机构的学长学姐对你帮助大吗?能否给我们一些建议?

A11  

学长学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,他们能让你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考研赛道,拉平信息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帮助你调整好心态,其实到后期大家知识的差距很小,稳住心态比什么都关键。

Q12最后一个问题,能否尝试用一两句话,给出一些关于考研的真实建议?

A12:    

打开格局,放平心态。为什么有的人状态好,表现地自信从容,可以不拘细节?因为他们生活中不止一个支点,不会把一件事情看得过于重要,东边不亮西边亮。大到人生尺度,小到一次考试,一道不会的题,都是这样的。


校区环境
教学实拍
成绩汇总